首页 > 实力展示

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探究

发布日期:2024-11-14 08:58:41  来源:小九直播篮球

  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生鲜电商App的使用率大幅度的提高,消费场景更个性化和分散化[1]。然而,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且需要保证运输温度等特点,其配送过程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发挥电子商务这一新业态的优势,设计高效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客户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给物流配送带来了很大难度。用户分散在各类小区、写字楼以及城市街道,配送终端多样,配送点多且分散,这直接增加了运输里程和运力成本。同时,客户的订单量不稳定,统一配送区域订单量差异大,难以实现订单批量化处理,逐步降低了运力利用率,拉长了单件商品配送距离,提高了平均运输成本[2]。此外,生鲜产品易腐变,对配送时间有较高要求,配送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客户缺席等异常情况。

  大多数生鲜农产品对储存环境有着严格的温度要求,常常要在0~4℃的低温条件下保存,以延长保质期并保证商品质量。因此,生鲜电商物流一定要具有完善的冷链运输能力,在运输全过程中严控温度,确定保证产品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然而,运输途中的温度波动会对商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缩短保质期,还会增加商品的损耗率,给公司能够带来经济损失。为实现全程低温运输,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冷藏车、冷库等设备,并承担较高的经营成本,如电费、制冷剂费用等。这无疑给生鲜电商公司能够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同时,由于生鲜产品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冷链物流的时间管理也面临更大挑战。

  生鲜食品安全质量易受运输条件及其他外界环境影响。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特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量误判,因此,生鲜电商商品的退货比例通常较高,极大地增加了返程物流量。究其问题大多有3个方面:一是生鲜商品确实存在一定的质量上的问题,在长距离运输和配送过程中,商品可能出现损坏、变质等情况;二是消费的人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要求较高,即使轻微缺陷也可能触发退货;三是商品信息描述不清,造成与消费者的预期不一致而导致退货。高额的退货比例直接减少了企业的收入,极大地增加了返程运输与处理成本。同时,过高的退货率也会影响平台客户体验,不利于生鲜电商的长期发展。

  社区配送中心模式是在居民社区内设立配送服务站点,居民可以在站点自提购买的生鲜商品,或选择配送上门服务。该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化配送优势,大幅提高了单位运力的装载率,有效降低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成本,但其服务范围和品类受限[3]。以北京为例,京东物流在机场社区、金隅社区等地设置了社区微仓。居民下单鲜肉、水果、蔬菜等生鲜商品后,京东物流将从上游农产品基地调运货物到最近的社区微仓存储。社区居民可以选择提货或是配送到家。每日17~22时为配送高峰期,居民下单后,微仓工作人员可在30 min内完成配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区配送站点距终端消费者较近,配送范围窄,路线规划相对简单,可以大批量密集配送,减少运输的空驶里程[4]。但该模式也存在自身局限性,主要体现为配送站点覆盖面有限,品类较为单一等。许多偏远地区无法建立社区站点,同时商品以当地市场食材为主,种类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综合考虑,社区配送中心模式适用于高密度的都市居民区,但对于分散的农村地区则限制较大。

  快递配送模式是生鲜电商企业借力专业快递公司的物流网络,实现生鲜商品配送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依托快递企业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点和雄厚的运力资源,能够迅速触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快递公司能够根据生鲜订单的特点,灵活调配运力,满足客户对于小批量、高时效配送的需求。以顺丰速食为例,消费者可以通过顺丰的手机应用下单各大商超的速食类商品,享受无接触配送和货到付款等服务,最快30 min内即可送达。这得益于顺丰自身完善的站点布局和充足的运力储备,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装车率和配送效率。然而,快递配送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相较于生鲜电商自营配送,快递模式下的平均运距更短,配送密度更大,导致单位运输成本偏高。这部分成本往往直接转嫁到消费者的配送费中,制约了这类模式快速发展。高昂的配送费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削弱了生鲜电商的价格优势。此外,长期依赖第三方物流体系也为生鲜电商企业带来一系列管理难题。一方面,快递公司服务的客户众多,各类订单在仓储、分拣、运输等环节均存在一定冲突,生鲜电商难以优先获得资源倾斜,配送时效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生鲜电商与快递公司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分歧。快递公司希望通过提高服务价格获得更多收益,而生鲜电商企业则希望通过压低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由此可见,如何在快递公司的标准化服务和生鲜电商的个性化需求间找到平衡是一大挑战。

  仓店一体是生鲜农产品电商领域的一种创新性的物流配送模式,其巧妙地将传统的线下售卖与线上配送服务融为一体。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社区、商圈等人流密集的区域建设小型门店,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店内选购体验,同时依托门店向周边辐射开展快速配送服务。从客户体验来看,仓店一体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消费者可以在门店内自主挑选心仪的生鲜产品,通过感官体验评判商品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电商模式下消费者无法触摸实物的缺陷。且门店深入社区,贴近消费者日常生活场景,有利于带动消费,提升购物频次。同时,依托门店向周边开展配送,由于配送半径有限,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配送时效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下单到收货的等待时间大幅缩短,极大满足了花了钱的人于便捷购物的需求。此外,门店所承载的不仅是售卖和配送功能,更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触点。具体而言,门店可以开设生鲜加工区,提供毛肉切割、水产品清洗存储、果蔬清洗打包等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色的熟食制作、套餐搭配、菜品烹饪指导等服务也能为门店导入客流,提高客户黏性。在体验式消费日益受到青睐的背景下,仓店一体模式提供的独特价值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因而客单价水平普遍高于单一的线上销售模式。基于马云的“新零售”构想,盒马鲜生采用线月,盒马鲜生公布,经营时间1.5年以上的成熟店坪效为5万元,单店日销超过80万元,线 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的策略建议

  针对生鲜农产品送货范围广的特点,企业需要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建立多层级配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生鲜电商平台可以设立若干个区域性物流中心,负责本区域内的仓储、分拣、配送等功能[6]。在区域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再下沉设置城市配送站点,负责“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务。通过多层级配送体系的搭建,可以有效缩短配送距离,提高配送效率。同时,企业还可以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车辆的装载率和运力利用率,进一步降低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时效。针对生鲜农产品配送时间敏感的特点,企业可以发展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配送时间选择,如当日达、次日达等不同时效的配送服务,让消费者可以依据需求自主选择。

  鉴于生鲜农产品需要低温运输的特点,生鲜电商企业必须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产品品质。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冷链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温控车辆、冷藏仓库等设备设施,实现产品在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冷链覆盖。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冷链全流程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提高冷链运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7]。精细化管理具体包括:(1)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SOP)。针对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如仓储、分拣、包装、运输等,制定详细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温度要求、时间限制、操作规范等,确保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温度控制的连续性。(2)实施全程温度监控。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安装温度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和记录产品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温度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温度异常,快速定位问题环节,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产品损耗。(3)优化库存管理。根据产品的保质期、销售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库存储备和补货频次,避免产品积压或短缺。同时,对库存进行分区管理,根据产品的温度要求、流转速度等特点,合理划分冷藏库的不同温区,提高仓储效率和管理水平。

  针对生鲜农产品退货比例高的特点,企业需要优化逆向物流管理,降低退货损失。一方面,降低退货率。一是企业要加强商品质量管控,并提高运输效率和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减少因商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退货;二是企业要改进信息描述,提供清晰、准确的商品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退货;三是企业应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如生鲜食材加工、烹饪指导、营养搭配等,提升客户体验,尽量让顾客留下商品,减少因商品轻微缺陷而引发的退货[8]。另一方面,面对不可避免的退货,企业要完善退货流程,提高退货效率,降低退货成本[9]。例如,建立专门的退货通道和退货仓,对退货商品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品质完好的商品进行二次销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于已经变质或损坏的商品,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交叉污染。此外,企业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退货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退货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降低退货率。

  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和物流配送模式。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生鲜农产品的配送不仅需要满足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基本物流服务要求,还要应对产品易腐烂、客户分散、配送时间敏感、低温运输以及高退货率等一系列特殊挑战。这些特点使得生鲜电商物流服务变得更为复杂和专业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对生鲜品质要求的提高,未来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还需一直在优化和创新。无论是通过改进冷链设施、采用智能物流技术、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还是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配送方式,生鲜电商物流行业都将继续朝着更加高效、便捷、环保的方向发展。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和行业从业者必须紧跟趋势,不断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市场和消费的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