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力展示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新闻报道叙事创新研究——以“了不起的甲骨文”报道为例

发布日期:2025-04-12 20:54:59  来源:小九直播篮球

  “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从叙事学视角来看,综合运用了故事叙事、图像叙事和交互叙事三种叙事方式。故事叙事通过人物故事塑造和事件故事描述,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图像叙事以甲骨文字图像呈现和活动场景记录,展示甲骨文形态与美感,增强传播效果;交互叙事通过互动游戏和小程序功能,增强读者参与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三种叙事方式,让古老的甲骨文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其传承与传播至关重要。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为此,必须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国文字源头的甲骨文,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以下简称系列报道),顺应技术生态和当代文化特征,以图文、海报、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文化IP,开展甲骨文文化传播活动,助力“甲骨文”文化的赓续传承。

  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各类符号,这些符号乃是由人们共同接受且具备公共性的意义建构而成。人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交往活动,是因为在交往过程中,大家共享着相同的概念图谱,并且会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这个世界,而这正体现了相同文化的特质。因此,文化有时会被界定为共享的意义或者共享的概念图。

  霍尔在阐述文化表征系统时提出了表征与意指实践两个表征系统,旨在说明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具体流程。文化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事物,必须借助符号来对其相关概念进行表述与传播。甲骨文本身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而在系列报道中,甲骨文以现代符号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该报道以甲骨文的书写载体以及甲骨文文字作为底板,从中抽象出那些契合人们对历史的想象与认知。甲骨文文化自有其鲜明特点,比如甲骨文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文字特性,其内容主要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并且其发掘地大多集中在安阳殷墟等。基于这些因素,从甲骨文文化中抽象出系列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文字符号有“甲骨文”“甲骨”“殷墟”“商朝”“占卜”等字样,图像符号则为“甲骨文”特有的骨片载体以及象形文字的图像样式。报道展示了一些甲骨文文物图片,例如记录“子央坠车”故事的甲骨、商王打猎前进行占卜的11条卜辞的甲骨、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甲骨、商王武丁与妇好的甲骨等。特刊开辟了“漫画甲骨”“甲骨小学堂”和“诗话甲骨文”等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介绍甲骨文文字以及商朝文化,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科普“河”“龙”等文字的演变历程。这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通过强化视觉呈现效果,极大地提高了甲骨文文化的可感知性,以生动的故事为公众带来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使得公众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沉浸于传播者所营造的叙事环境里,进而在想象的空间中构建起甲骨文的形象与概念。

  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传播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文化概念的传达,还要着力于文化意义的呈现与传递。而文化意义的建构,要求文化传播者在叙事内容层面,对文化进行系统且具象化的构建。甲骨文文化源自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已渐渐与现代生活产生了疏离。如何促使甲骨文文化与现代生活建立紧密的勾连,进而实现其具象化呈现,是传播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系列报道生动展现了文化传播思想与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甲骨文文化进行具象塑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甲骨文文化的意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破译甲骨文有多难》《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破译甲骨文》《如何从甲骨文中读懂商代》等报道是从学术层面展开的,但在后续报道中,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而是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多个领域着手,进一步丰富了甲骨文文化的意涵。自2024年1月3日起,系列报道增设了《漫画甲骨》栏目,旨在通过漫画这一形式展示甲骨文文化在商代的社会功能。例如《漫画甲骨:商人是如何占卜的》呈现了商人用甲骨文进行占卜的过程;《漫画甲骨:3000多年前的一场宴会》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了甲骨文中有关“妇好”这一人物的故事,如2024年1月10日报道《“大女主”妇好的精彩人生》,以及2月21日“数智人妇好”专版。

  甲骨文的系列报道并没有局限于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化层面的解读,而是积极地与当代社会文化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例如在2024年2月28日,系列报道以现代爱情潮流的视角,将甲骨文中商王武丁对妇好的卜辞巧妙解读为情书,并顺势推出了“甲骨文情书生成器”;同日还推出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甲骨文》视频彩铃,向多达1600万的河南手机用户进行投放。在后续的报道中,还呈现了甲骨文与现代书法、劳动节、母亲节等现代社会文化元素的关联,如2024年4月17日《甲骨文“豫见”红旗渠》将甲骨文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举办书法活动。正是通过这些紧密的关联,使得甲骨文文化得以更加贴近公众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甲骨文文化的传播。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受众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该报道体现了习所提出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方针,深入挖掘甲骨文文化的深厚底蕴,巧妙结合了现代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报道者对甲骨文媒介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充分认识到了文字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后勤型媒介”的重要功能。文字乃是文明与文化的承载者,甲骨文不仅是商代社会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文明演进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大厦的基础设施,深度参与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因如此,系列报道才能够成功地将甲骨文与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现代社会文化进行有机勾连,进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传播。

  故事叙事需要有清晰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劳动实践的创造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2]

  系列报道的故事叙事主要是以人物传记和历史演进的故事方式开展叙事的。人物传记式叙事是通过挖掘甲骨文背后的人物传奇与文化贡献报道深入挖掘与甲骨文发现、研究、传承相关的人物故事,将这些人物的生平、性格、动机等与甲骨文的命运紧密相连,不仅使读者在了解人物的同时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如在《了不起的甲骨文︱王襄的甲骨情缘》中,介绍了王襄这位甲骨文研究先驱的故事;《了不起的甲骨文︱董焕姣:剪纸映初心 传承甲骨文》中,讲述了76岁的河南省高级民间艺术师、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焕姣的故事。历史演进式叙事是通过勾勒甲骨文发展的时间脉络与文化记忆。以时间为轴,报道系统讲述了甲骨文从殷商时期的起源,到历经朝代更迭的演变,再到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的全过程。这种历史演进式叙事犹如一部甲骨文的简史,让读者清晰看到甲骨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强化了读者对甲骨文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有助于传承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如《了不起的甲骨文︱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详细讲述了“龙”字从甲骨文到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时期文字等,“龙”字字形的不断变化;《了不起的甲骨文︱清华的甲骨文情缘 从“清华简”看甲骨文》则讲述了商代和战国时期,甲骨文不同的载体和书写方式变化。

  图像叙事通过视觉元素的组合和排列,传达出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在图像叙事中,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都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叙事场景。图像叙事的这种直观性,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突破文字的局限性。[3]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增强了图像叙事的效果,图像的传播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系列报道大量运用甲骨文实物图片,这些图片的选取遵循精准、清晰、具有代表性的原则,以高清图片予以展示,让读者能够清晰看到甲骨文的形状、笔画、刻痕等细节,直观地感受到甲骨文的古老与神秘。除了甲骨文实物图片外,报道还搭配了大量与甲骨文研究、传承相关的场景图像,如考古发掘现场、博物馆展览现场等,以及考古学家、研究人员、传承人的工作照或生活照等人物图像。这些图像既丰富了报道的内容,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传承情况,感受甲骨文深厚的文化渊源。

  图像传播能够与文字报道相互补充,增强传播效果。文字报道可以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背景知识,图像则可以直观地展示甲骨文的形态和活动场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如在介绍甲骨文的历史渊源时,配合一张古老的甲骨文物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甲骨文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讲述甲骨文的破译过程时,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字形演变图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汉文字的发展变化。

  交互叙事是一种结合了叙事性质和用户参与的传播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故事内容,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故事中来,影响故事的发展和结局。[4]交互叙事的核心在于用户与故事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用户对故事角色的选择、对情节发展的决策,也可以是用户与故事中的虚拟环境或其他用户的互动。近年来,交互叙事在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游戏领域,交互叙事成为游戏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玩家的操作和选择,将故事情节传达给玩家,使其产生情感上的投入和代入感。在虚拟现实领域,交互叙事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体验,用户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语音等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故事进行互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交互叙事也成为研究的新方向,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反馈,自动生成相应的故事情节,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叙事体验。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上精心打造了甲骨文报道的互动专区。在这些互动专区中,设置了多种互动形式,如话题讨论、投票活动、知识问答等。通过这一些互动形式,鼓励读者参与到甲骨文文化的讨论和传播中来,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互动空间,使读者能够在参与中感受甲骨文文化的魅力。如与腾讯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开放创新平台,利用丰富的甲骨文拓片、摹本、著录甚至甲骨实物等数据,研发字形匹配、摹本生成、甲骨缀合、三维建模等系列算法,面向甲骨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甲骨文智能搜索工具箱,实现专家学者与智能工具的人机协同,推动研究提质增效。同时,开发甲骨文传承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吸引公众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通过文字临摹、角色扮演、甲骨考古等功能,吸引公众体验,了解甲骨文考释方法和汉字构造方法,形成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双向互动的众创模式。

  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线日,分别举办了“爱河南·中原行——外国友人豫见了不起的甲骨文”活动和北京法国国际学校“华夏溯源中原行”活动。法国中学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感悟甲骨文的魅力。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让外国友人亲身感受甲骨文的神奇。

  传播者将甲骨文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生活相融合,跨越不同平台,实现网络和现实融合,增强叙事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情人节作为西方传入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甲骨文报道中也巧妙地将其与甲骨文进行了融合。例如,在情人节前夕,推出了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情人节创意海报和甲骨文情书生成器。海报上以甲骨文中的“爱”字为核心元素,甲骨文中的“爱”字表现为一个人双手捧着心的样子,寓意真挚的情感。在海报设计上,将“爱”字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处理,使其更加醒目,并配以现代情侣的甜蜜照片作为背景,形成鲜明的古今对比,既展现了甲骨文的古老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情人节的浪漫氛围。甲骨文生成器的推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人们对于甲骨文情书生成器的新奇性和独特性都充满了兴趣,纷纷分享自己生成的情书以及对甲骨文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这种讨论不仅扩大了甲骨文情书生成器的影响力,也提升了整个社会对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关注度。在相关报道中,还介绍了甲骨文中其他与情感、人际关系相关的文字,如“友”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两只手相握,象征着友谊。通过这种方式,将甲骨文与情人节的爱情、友谊等主题相结合,让受众在感受情人节浪漫的同时,也对甲骨文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甲骨文也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在“甲骨文‘画’节气:清明”的报道中,用甲骨文“打开”清明节气,让人们感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别样氛围。具体而言,通过对甲骨文中与节气相关文字的解读,如“春”字在甲骨文中是阳光下草木萌动的样子,“立”字是地平线上站立的正面人形等,将甲骨文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象和文化内涵相结合。在报道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一方面展示甲骨文中的相关文字形象,另一方面配以对应节气的实景图片,使受众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同时,也对甲骨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还制作了关于甲骨文与二十四节气的短视频系列,通过动画演示等方式,更加生动地呈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系列报道推出了甲骨文致敬劳动者“每个你了不起”相片形式系列海报。海报精选了工、教、医、火、车、农六个甲骨文,分别代表工匠、教师、医生、消防员、司机、农民这六种职业,以图中小字说明职业特性。顶端新闻书法创作者以甲骨文书法为载体,挥毫泼墨,书写了这六种职业的甲骨文,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现代的光彩。这种融合方式不仅向劳动者致敬,还通过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化元素展示了不同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相关报道中,还深入挖掘了甲骨文中关于古代劳动场景的记载,如商代的“众人”参与农业劳作等内容,使受众了解到劳动精神在古代就已存在,并通过甲骨文得以传承。

  国庆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展示国家文化的重要契机。在国庆节期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甲骨文的展示、解读等可以成为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让民众更加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古老根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系列报道邀请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对甲骨文中“家”与“国”的含义进行解读,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古人的家国观念。对“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专题展览、小学生的甲骨文沙画创作、殷墟景区的甲骨文研学活动进行报道,生动展示了甲骨文在国庆期间的多元呈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案例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读者能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甲骨文与国庆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融合叙事将甲骨文与不同类型的元素相结合,能够吸引原本对甲骨文不太关注的受众群体。比如与情人节主题的融合,使得年轻情侣等群体有机会接触到甲骨文文化;而与劳动节、国庆节等主题的融合,则能让更多社会大众在关注节日的同时,也关注到甲骨文的相关内容。从而拓宽了甲骨文文化的受众范围,使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文化。融合叙事在展示甲骨文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过程中,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甲骨文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通过妇好的传奇故事、二十四节气的传统韵味,还是情人节的浪漫氛围等,受众在参与和感受这些融合内容的过程中,会逐渐增强对甲骨文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借助跨媒介呈现和受众参与互动等融合叙事的手段,甲骨文文化的传播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多种媒介形式的综合运用,使得甲骨文的展示更生动、形象,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受众的积极参与互动,则进一步扩大了甲骨文文化的传播范围,使得甲骨文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更快、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在互联网传播的大背景下,“了不起的甲骨文”策划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报道活动,使甲骨文文化得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璀璨光芒。在叙事内容层面,巧妙地将甲骨文符号进行抽象与具象化处理,一方面抽象出契合公众历史想象和认知的符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加强视觉呈现,另一方面将甲骨文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勾连,延伸其文化意涵,使公众得以深入理解甲骨文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叙事方式上,故事叙事以人物传记和历史演进为脉络,传承了甲骨文背后的文化精神与历史记忆;图像叙事凭借其直观性、表意功能和情境营造功能,生动展现甲骨文文化魅力,与文字报道相辅相成;交互叙事借助线上平台、游戏小程序及线下活动,打破传统叙事模式,赋予公众参与权,提升公众对甲骨文文化的体验感与认同感。融合叙事的运用将甲骨文与不同类型元素相融合,跨越网络与现实平台,拓宽了甲骨文文化的受众群体,增强了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显著提升了传播效果。这一系列的传播策略不仅为甲骨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民间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例。

  [2]周建新,王燕妮.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J].现代出版,2024(6):9-17.

  [3]朱浒.论汉画像历史故事的两种图像叙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以“赵氏孤儿”为例[J].文艺理论研究,2024,44(01):58-68.

  [4]李嵇扬.交互式叙事视角下皮革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4,46(05):91-93.

  【作者简介】连文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见《新闻爱好者》2025年第2期杂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